創新探索“黔江路徑”“無廢”理念深入人心
黔江區召開2025年“無廢城市”建設新聞發布會
在“六五環境日”來臨之際,5月22日,黔江區2025年“無廢城市”建設新聞發布會在區委黨校召開。區生態環境局、區農業農村委、區城管局、區供銷合作社聯合發布了全區“無廢城市”建設的階段性成果,并回答了記者提問。
新聞發布會現場
固廢治理體系全面升級
黔江區將工業固廢“變廢為寶”,利用率達95%以上。
通過技術改造和循環利用,全區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強度已降至0.152噸/萬元。鉻鐵渣、硅渣等冶煉廢渣100%用于生產硅酸鹽水泥,年利用量達10.55萬噸;已建成爐渣綜合利用項目和一般工業固廢填埋場(300噸/日),輻射渝東南及周邊區縣。三磊玻纖等3家企業被評為市級綠色工廠,另有16家企業進入培育庫。
生活垃圾實現“全焚燒零填埋”,年減碳13萬噸。
城鄉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無害化處理率均達100%,回收利用率達42.7%。城東街道試點“三定一督”模式,居民分類準確率已提升至90%。已建成垃圾焚燒發電廠(350噸/日)、餐廚垃圾處理廠(150噸/日),年發電量達4000萬度,產沼氣250萬立方米,減少溫室氣體排放13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農膜回收(資料圖片)
農業廢棄物實現循環利用,秸稈、農膜回收率均超過90%。
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2%,濯水鎮試點“秸稈基質化”技術,年消納水稻秸稈2萬噸,供應武陵山區30個食用菌基地。農膜回收率達98%,已建成三級回收體系,年處理廢舊農膜900噸。畜禽糞污年產有機肥3萬噸,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達100%。
畜禽糞污加工成有機肥
危險廢物“日產日清”,數字化監管全覆蓋。
依托“巴渝治廢”平臺,對300余家涉危企業實施“一企一檔”管理,醫療廢物集中處置率達100%,已建成渝東南應急物資儲備庫。
創新探索“黔江路徑”
政策引領,構建“1+N”政策體系。已出臺《黔江區“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并將其納入黨政考核,同時委托第三方進行評估。
美麗黔江活動進校園
打造工業、農村、城市三類場景,已建成68個“無廢細胞”(如無廢學校、醫院等),2025年計劃新增44個。
小區的宣傳展板
推動科技創新賦能。已開發“無廢城市”APP,集成垃圾分類查詢、固廢回收等功能,實現了環衛與再生資源系統的“兩網融合”。
全力推動全域“無廢城市”建設
聚焦短板攻堅,實施工業固廢深度利用,推進靜脈產業園建設、農村環境整治,新建有機肥廠,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已達95%以上。推進建筑垃圾綜合利用項目和渝東南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中心項目的建設,完善“巴渝治廢”大數據平臺,確保轄區危廢產生企業全部接入監控平臺。
宣傳活動
構建“全民共建體系”,踐行綠色生活。開展“無廢細胞”建設,涵蓋“無廢學校”“無廢機關”“無廢醫院”“無廢加油站”“無廢郵政快遞點”等。推廣低碳積分制,深化成渝地區“無廢城市”共建。
“黔江無廢服務區”授牌儀式
發布會上,區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表示,黔江將錨定“美麗重慶建設先行區”目標,持續推動全域“無廢城市”建設,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貢獻黔江力量。(記者 黃英 文/圖)